全国政协委员白涛:
加快推进个人养老金制度扩展至全国
对照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以及人民群众养老需求,我国养老保障服务存在以下短板:一是养老金储备不足。二是养老服务供给短缺,目前我国每千名老人拥有的床位数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养老护理从业人员缺口超过千万人。三是养老产业运营不够规范,养老机构的服务标准不一、参差不齐,影响养老服务体验和养老产业发展。
针对上述问题,全国政协委员白涛提出四点建议:
一是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扩大养老金规模。建议放宽企业建立年金计划条件,将“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并履行缴费义务”作为唯一限制性条件,鼓励更多企业建立年金计划。加快推进个人养老金制度扩展至全国,适当提高缴费额度上限,考虑分档分级税优政策设计,对中低收入人群实行全程免税优惠。
二是鼓励支持社会机构参与养老服务产业。建议为包括保险机构在内的运营规范的社会机构提供优惠扶持政策,加大养老设施改造、养老床位补贴力度。持续引导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所属培训疗养机构优先转型为养老机构,通过“公建民营”等方式,将养老机构交给专业机构经营。
三是引导养老服务产业规范发展。建议政府统筹、社会机构参与,形成可执行、可落地的全行业规范指引。强化养老机构监管,建立养老产业准入制度,设置准入门槛,对准入机构进行严格审查、持续监督,避免违法经营和低水平无序竞争。
四是加强养老人才队伍建设。建议将养老人才培养列为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将养老服务人员技能培训放在就业培训、失业者培训的优先位置,开发相应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评价规范,建立健全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制度,建立养老从业人员收入保障和从业津贴制度,从根本上解决养老服务人员供给短缺、质量不高、流失率大等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宋曙光:
加快推动建设全链条境外风险管控体系
针对构建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两方面内容,全国政协委员宋曙光提出四点建议:
一是积极构建多元立体的安全保障体系,整合政府、行业、企业各方资源,形成工作合力,维护中国企业海外合法权益。
二是加快推动建设全链条境外风险管控体系,更好指导“走出去”企业和金融机构管控境外风险。
三是加强各方信息共享和协同联动,建立完善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白名单”制度。依托核心企业构建上下游一体化金融供给体系和风险评估预警体系,提供系统性金融解决方案,更好发挥金融稳链拓链强链作用,提升我国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
四是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内外贸信贷支持和政策性保险保障力度。依托内外贸企业应收账款、存货、订单、保单等,加强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对内外贸一体化经营企业加强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和国内贸易信用保险协同支持,推动内外贸高效运行、融合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 周燕芳:
建议放宽险企办医的准入限制
“为助力全面建成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保险企业正积极加大对医疗健康领域的投入。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存在一些难点问题亟待解决,比如区域医疗卫生规划不透明、政府对非公立医疗机构政策支持不到位、保险企业受到公司架构管理层级限制等。”周燕芳说。
因此,周燕芳提出六点建议。
一是加大区域医疗规划信息公开力度。建议各地卫健相关部门编制发布社会办医疗机构设置指引清单,公开区域内社会办医疗机构的设置区域、级别、类别、数量、规模、分布等信息,提高社会办医疗机构设置透明度和可预期性,并对区域医疗规划信息进行动态更新,定期公布。
二是放宽保险企业兴办的康复、护理等短缺专科医疗机构的医疗准入限制,加快医保审批流程。鼓励保险企业兴办的康复、护理等医疗机构加入区域医联体和专科医联体,支持该类机构优先承接公立医院机构下转的康复等业务。
三是应急事件中给予非公立医疗机构一定的优惠政策和补贴。同时,对非公立医疗机构因承担急救任务而购置的大型医疗救治设备,给予一定比例的购置补助资金,避免其在后续运营中因背负沉重债务而无法健康持续发展。
四是加大对新建的薄弱专科医疗机构的减税降费力度。考虑到医疗机构的公益属性和社会职能,建议对区域内新建的紧缺的专科医疗机构给予一定程度税收减免或优惠,并对社会办医承担的政府公益性项目进行有针对性税收减免。例如,对新建的老年医疗护理、康复、儿科等社会需求大的薄弱专科医疗机构,在开业5年内免征增值税、房产税等。
五是加大非公立医疗机构人才扶持力度。建议消除社会办医专业技术人才职称晋升、课题申报等政策壁垒。对达到一定标准和规模的社会办医的重点学科、特殊人才给予奖励和支持。完善医师多点执业管理办法,兼顾医师第一执业点与其他执业点之间的利益平衡,促进医务人员在公立和社会办医的顺畅流动,吸引年富力强、专业骨干医生有机会流入非公立医院的人才培养阵营。
六是放宽保险企业办医的公司层级限制。
全国政协委员孙洁:
建议加强对惠民保的政策支持力度
“在建设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过程中,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以下简称‘惠民保’)作为医疗保障的补充层,近年来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全国政协委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副院长孙洁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从全国范围来看,惠民保参保率较低且不断下滑,同时出现了赔付率不足的现象。在医疗需求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如何使惠民保持续稳定运营成为了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孙洁建议,一要加强惠民保的政策支持力度。例如,加强顶层设计,建设惠民保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相互推进融合的发展道路;探索优化基本医保政策与惠民保政策之间的衔接,加强惠民保作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间层的重要作用,确保惠民保长期可持续发展。二要开发基于DRG/DIP按病组支付的新型惠民保产品形态。在产品定位方面,从费用报销型医疗险转变为定额给付型医疗险;在参保率及人群结构方面,按病组支付的产品形态可以提高年轻群体关注度高的疾病的赔付额度,进而提升产品对年轻群体的吸引力,提高健康体的留存率;在赔付及过度医疗风险方面,通过将赔付改为固定额度,使参保人面对相同的疾病时得到相同的赔付,增强惠民保的公平性。三要建设数据共享平台。推动医保与商保数据共享,为惠民保的精准定价提供数据支持。
内容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银行保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