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保险70年:从保险大国走向保险强国

    砥砺,磨石也,精为砥,粗为砺。
    从1949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与新中国一道诞生开始算起,中国保险业一路走过了70年的砥砺之程,其中既经历过停业近20年之落,更有改革开放后飞速发展之起。
   如今的中国保险业,“量”上来说已是保费3.08万亿元、总资产18万亿元的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成绩可谓斐然。而从“质”上来说,无论是保险深度、保险密度,还是保险市场的业务结构、市场环境,我国保险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要从保险大国成功走向保险强国,仍需要不懈的努力。
    过去:中国保险业的70年路
    回首70年来路,我国保险业的发展经历过起起落落,保险业的改革发展几乎是与国家的改革发展进程同步推进。过去70年我国保险业所走过的路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我国保险业进入了第一阶段。在1949年到1978年这近30年历程中,保险业经历了整顿、初期发展及之后停业20年的波折历程。
    1949年9月,中央召开第一次全国保险工作会议,批准成立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同年10月20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成立,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家国有保险公司,标志着中国的保险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百废待兴、人才紧缺的中国人保如何起步?1984年12月至1990年7月任中国人保董事长兼总经理、党组书记的秦道夫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表示,1950年11月,他所在的天津印钞厂职工训练班改为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培训班,进行保险知识培训。
    “1950年12月,我从天津市乘火车到北京。下车后我肩上扛着一捆行李,手里提着一个小包,走出了前门火车站,穿过正阳门,越过棋盘街,来到西交民巷中国人民银行人事处报到。人事处负责人看了我的介绍信后说,你就到保险公司吧。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办公楼在人民银行对面,西交民巷108号。我出了银行大门,过了马路就来到保险公司人事处。我的保险生涯从此开始。”秦道夫在回忆录中写道。
    为配合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成立后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迅速在全国设立分支机构,并以各地人民银行为依托,建立起了广泛的保险代理网。
    同时,1949年人民政府为建立起新的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保险业,对过去被外商保险控制的旧中国保险业进行了全面的清理、整顿和改造,废除其特权,并加强监管。到1952年底,外国在华保险公司陆续申请停业,撤出中国保险市场。
    不过,到了1958年10月,全国财贸工作会议提出:人民公社化后,保险工作的作用已经消失,除国外保险业务必须继续办理外,国内保险业务应立即停办。同年12月,在武汉召开的全国财政会议正式作出“立即停办国内保险业务”的决定。之后,中国保险业进入了延续到1978年的20年漫长停摆期。中国保险业的员工数也从停业前的几万人变为只剩几个人。
    根据中国金融博物馆编著的《图说中国保险史》一书中的数据,到1969年,与我国有再保险关系的国家由原来的32个下降到17个,有业务来往的公司由67家下降到20家,仅与社会主义国家和个别发展中国家保持分保关系。实际上停止了多年发展起来的与西方保险市场的分保往来。
    1979年,随着改革开放春风到来,全国保险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政府决定恢复保险业务,沉睡了20年的中国保险业开始进入复苏及对外开放试点的第二阶段。
    在随后的十年中,中华联合保险公司前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牧业保险公司、中国太保前身交通银行保险部、平安保险相继成立,打破了过去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独家经营的传统格局,开始出现多家保险公司共同经营的局面。
     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实行,从1980年开始,外资保险公司纷纷到中国设立代表处。1992年,国务院批准在上海进行保险市场开放试点。同年10月,美国友邦保险获准在上海开业,成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家外资保险公司。
    《图说中国保险史》中的数据显示,1999年,全国共有28家保险公司,其中国有独资公司4家、股份制保险公司9家、中外合资保险公司4家、外资保险公司分公司11家。截至1999年底,共有17个国家和地区的外资保险机构在我国设立196个代表处。保险市场初步形成了以国有商业保险公司为主体、中外保险公司并存、多家保险公司竞争发展的新格局。
    而从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国保险业就进入了全面发展的第三阶段。2004年底保险业结束加入世贸组织的过渡期,率先在金融领域实现全面对外开放。保险业也成为了我国金融体系中开放时间最早、程度最高的行业。目前,我国合资/外资保险公司共有50家左右。市场经济下,由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再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等市场主体组成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充满活力的保险市场体系逐步建立。2014年新国十条的发布更是标志着我国以“顶层设计”形式明确保险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明确了中国保险业要努力由保险大国向保险强国转变。
    现在:迅速长成保险大国
    进入全面发展期之后,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起飞,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势头一发不可收。
    数据显示,中国保险业的年保费收入从复业之后1980年的4.6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36581亿元,年均增长速度27.5%,这一速度无疑令人咋舌。
    1992年全国只有6家保险公司,但截至2018年底,我国保险机构数量达235家,保费收入和总资产分别为3.8万亿元、18.33万亿元,保险密度2724元/人,保险深度4.22%,保险营销员队伍超过800万人。保险市场规模先后超过德国、法国、英国、日本,全球排名升至第二位,在世界500强中有7家中国内地的保险公司,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新兴保险市场大国。
    同时,经过了重组改制,发展成熟的保险业巨头们开始陆续亮相资本市场,中国人保、中国人寿、中国太保、中国平安、新华保险、人保财险、中国太平、众安在线、中国再保险组成了目前已在A股、港股、美股市场上直接上市的中国险企“军团”。
    在坚持保险本源的过程中,保险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压舱石”的作用不言而喻。在支持实体经济、协助政府构筑民生保障网、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建立巨灾保险制度、创新支农惠农方式、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等方面,保险业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以“一带一路”为例,数据显示,仅2016年,我国的海外投资保险就承保了“一带一路”项目263个,涉及国家29个,承保金额307.3亿美元。
    保险业发展的同时,我国的互联网经济也在飞速发展,它们碰撞出的互联网保险渠道成为前几年保险市场上的一抹亮色。根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公布的数据,2017年上半年,互联网保险保费收入达到1248亿元,预计全年可以达到2496.6亿元,较2012年联网保险保费收入实现了20余倍的增长。
    但近两年,由于针对中短存续期产品的强监管以及商业车险费改的影响,互联网渠道的产、寿险保险 收入纷纷出现负增长,2017年上半年分别下滑20.01%及10.9%,2018年上半年披露的人身险互联网保险保费收入再次下滑15.61%。对于互联网渠道的前景观点各异,不过行业内形成的共识是,互联网科技浪潮所演化出的保险科技将改变保险业传统的模式,重塑保险业的未来,也将成为保险业接下来的主要战场之一。
    而在资金运用方面,以2012年的“投资新政13条”的出台为标志,“放开前端、管住后端”的保险资金运用市场化改革大幕正式拉开,保险资金运用进入全面放开的阶段,运用范围大大拓宽。虽然之后2017年的比例监管体系、股票投资分类、资产-负债管理以及偿付能力监管等一系列措施都在进入收紧阶段,但国盛证券认为,2018年下半年保险资金投资端监管政策又进入持续放松阶段,尤其是在非标、权益配置方面,发布了多项措施扩展保险资金运用渠道、放宽投资比例、鼓励投资、简化程序。
   “一方面,当前保险公司已经成为资本市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目前险资股票投资规模占A股的3.1%,是继公募基金之后的第二大机构投资者,保险机构资金运用的合规性在近两年有明显提升;另一方面在长端利率压力以及资管新规之下,保险资金在资产配置方面存在一定压力。下半年对权益资产配置比例提升至40%的市场预期渐强。”国盛证券表示。
    未来:走向保险强国
    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保险市场,近十年来超过20%的年均增速也使得保险业成为中国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但放眼世界,不可否认的是,我国保险业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与发达保险市场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长城证券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保险深度为2258元/人,保险密度为4.16%,低于全球、亚洲均值水平。
    那我们给自己定下的目标又是什么?2014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即“新国十条”)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保险深度(保费收入/国内生产总值)要达到5%,保险密度(保费收入/总人口)要达到3500元/人,基本建成保障全面、功能完善、安全稳健、诚信规范,具有较强服务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现代保险服务业,努力由保险大国向保险强国转变。
从大到强,中国保险业依然任重道远。
    不过,如果刨去停业的20年,古老的保险业在新中国却显得年轻,保险在中国始终被视为“朝阳行业”,发展潜力巨大。
    中国人保董事长缪建民在公司2018年年报中表示:“当前,我国保险业的发展正面临着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从未有过的、挑战和机遇同生并存的大变局,面临着宏观经济周期、技术变革周期与行业‘新周期’叠加的复杂形势,但仍具备化挑战为机遇的基础与条件,依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尽管近年来保险业保费增长率连续放缓,寿险业转型、渠道质量提升、车险市场化改革等仍是接下来的挑战,但业内人士均认为,从我国的基本面来看,长期的保费增长空间尚未停滞。国盛证券认为,我国当前人口红利虽已处于后期,但人口基数足够庞大,同时经济增长、相对优势的利率环境以及客观指标上与其他国家的差距能够支撑未来较长时间里的保费增长空间。
    国信证券推算称,按照未来人口及人均GDP等增长趋势假设来估算,未来20年内,我国保费收入将有近5倍的成长空间,年均同比增长可达9%。一言以蔽之,行业未来的增量成长空间仍然巨大。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去年开始的新一轮金融业对外放开之后,尽管多年来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市场始终没有太大的起色,但外资保险巨头们仍然看好中国保险市场并持续加码。
    缪建民表示,从技术变革趋势看,如今没有几个行业像保险业这样遭遇如此迅速的颠覆,多种呈现出指数级发展的技术正合力改变保险业,第四次工业革命也将为行业发展注入新的动能,创造和拓展新的风险管理需求,为保险业创造出化挑战为机遇的技术支撑。
    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保险科技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保险行业的形态,也成为驱动保险行业发展的新动力,传统保险行业发展方式被打破,新的行业发展思路在重塑。
    而从行业自身发展看,在外部动力弱化、监管政策转变的大环境下,原来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与此同时,严格的市场行为监管和费率市场化的推进,将带来更加规范、公平、透明的市场竞争环境,为保险业长远的健康发展,创造出化挑战为机遇的制度基础。
    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撰文表示,中国保险业要从大到强,需要进一步推进行业转型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这些核心竞争力包括:以满足消费者保险保障需求为中心;以改革创新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强化科技在保险行业中的应用;以保险供给侧结构改革促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升;推动保险业回归本源以及有序化解存量风险,严控增量风险,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摘自第一财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