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解决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作出重要指示。1月4日,李克强总理亲赴中国银保监会和商业银行进行实地考察和专题部署,提出要发展壮大普惠金融,以更大力度支持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银保监会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聚焦小微企业融资的突出问题,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切实加大服务力度,取得了初步成效。
多措并举,提升能力与动力
抓专业机制建设,练好金融服务“内功”。指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和完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利率风险定价、独立核算、审批、激励约束、人员培训和违约信息通报等“六项机制”。自2017年起,按照国务院部署,指导大中型商业银行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做实组织体系、政策制度、管理技术、资源供给、产品服务等“五专”机制。在监管引导下,许多银行开展了行之有效的探索:在发展战略中将小微企业列为重点板块;立足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和特点改进授信审批流程和评价模型;为小微业务实施优惠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安排专项经费,设置单独绩效考核指标并增加权重;明确不良贷款内部容忍标准,制定授信尽职免责实施细则。
抓供给侧改革,丰富金融资源投放。建立健全多层次、广覆盖的小微金融机构体系。截至2018年末,大型银行在总行和所有一级分行成立了普惠金融事业部,发挥网点、人员、技术优势下沉服务。股份制银行共设立5147个小微支行、社区支行。大多数银行设立了小微业务专门部门或专营机构。地方性银行普遍能坚持服务地方经济和小微企业的定位,重点向社区、县域和乡镇延伸服务触角。不断创新产品、技术、模式。针对小微企业融资“短、小、频、急”的特点和“缺信息、缺信用”的弱点,在数据挖掘、信用评价、担保方式、贷款周转等方面开展创新,特别是在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上取得了突破。以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为代表的一些银行借助“互联网+”,整合行内数据和税收、工商、电力等信息资源,研发了全流程线上操作、系统自动识别风险、评分审批的贷款产品。浙江泰隆银行、台州银行等地方性银行坚持服务小微的定位,将“跑数”的数字化信息和“跑街”的社会化信息相结合,创新完善社区化的小微金融模式。浙江网商银行、前海微众银行等新型互联网银行通过智能化的风控体系和数据“画像”,批量发放小额信用贷款,有力拓展了对小微市场主体的服务覆盖面。
抓多方联动,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推动相关部门完善落实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小微企业贷款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税等优惠政策,加大对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激励力度。联合税务总局、市场监管总局开展“银税互动”和“银商合作”,指导银行利用企业纳税信息、工商年检、行政处罚等外部信息,提高获客、授信和风险管理效率。推动完善风险分担机制,鼓励开展银行保险合作,试点推广信用保险、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等业务。配合财政部设立国家融资担保基金,推动地方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立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为小微金融带来实实在在的利好。
抓监管督导,提高金融服务可获得性。坚持以信贷投放为抓手,强化监管考核,稳步提升银行业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总量。自2018年起,进一步将考核重点聚焦到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着力加强对小额分散、融资能力较弱、融资满足度不高的小微企业的融资供给。坚持量价平衡,引导银行精准核算成本收益,合理确定小微企业贷款利率目标,完善贷款成本管理的长效机制。严格规范服务收费,免除贷款不必要的附加成本。通过银行信贷供给侧增量控价的“双管齐下”,使更多小微企业摆脱对高利率社会融资的依赖,进而带动整体融资成本下降。
量增价降,取得阶段性成果
信贷供给进一步优化,融资难有所缓解。银行信贷资源进一步向小微企业倾斜。截至2018年末,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3.49万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23.81%。其中,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9.36万亿元,比年初增长21.79%,比各项贷款增速高9.2个百分点;贷款户数1723.23万户,比年初增加455.07万户,实现了此类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增速、贷款户数不低于上年水平的“两增”目标。通过“银税互动”信贷产品发放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799.89亿元,其中信用贷款余额1160.94亿元,较一季度末增长98.02%,有力支持了小微企业“以税促信、以信申贷”。银行业和保险业在小微企业融资增信方面的合作不断深化。2018年,信用保险和贷款保证保险累计帮助62.25万家小微企业获得银行贷款867.73亿元。
降利率工作扎实见效,推动减轻融资成本压力。2018年四季度,银行业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较一季度下降0.8个百分点;6家大型银行发挥“头雁效应”,主动对小微企业让利,四季度此类贷款平均利率较一季度下降1.11个百分点。续贷政策落实力度不断加大,截至2018年末,小微企业续贷余额1.2万亿元,较一季度增长20.93%。越来越多正常经营的小微企业实现贷款续期“无缝衔接”,节省了大量的“过桥”成本。
融资服务效率和质量提升,融资堵点痛点得到清除。新技术、新模式的运用有效压缩了小微企业获得融资的时间。“信贷工厂”模式整合精简授信步骤,将审批时间从2至3个月缩短至5至7个工作日。贷款“年审制”、循环授信等模式显著提升了企业用款效率。数据化风控模式通过全程系统自动处理实现了“3分钟申贷、1秒钟放款、0人工介入”。手机银行“一站式”提供企业授信额度试算、预约办贷、提款申请、支用还款等功能。配合试点取消企业开户许可工作,许多银行推广开户限时承诺服务,小微企业在办理工商登记的同时即可预约银行开户,用时平均压缩48%以上。
深化改革,推进高质量发展
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发展的外部环境更严峻,不确定性更凸显。在此大背景下,小微企业融资面临着多重矛盾。银保监会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完善监管政策,加强督导考核,丰富支持手段,优化外部环境,推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
强化逆周期调节的监管措施。牢牢抓住信贷投放重点,确保实现“两增”目标。坚持小微金融的普惠本色,在增加信贷供给的基础上,保持融资成本处于合理水平。完善差异化监管政策:研究优化监管指标,提高小微企业贷款享受风险资本优惠权重的单户额度上限;将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放宽到不高于各项贷款不良率3个百分点;进一步完善尽职免责的监管指导意见;细化监管考核,鼓励加大小微企业不良贷款核销力度。
督促银行把握有利的政策窗口,完善内部机制,鼓励基层敢贷、愿贷。做实对小微金融业务的内部转移定价、绩效考核倾斜、专项费用、人才培养等激励措施。充分把握货币、税收等政策利好,通过完善利率管理、统计核算、信贷计划等机制,将政策释放的信贷资源和价格红利转化为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细化落实授信尽职免责制度和容错纠错机制,重点对基层明确尽职标准和免责条件,为一线员工“松绑解缚”。
引导银行进一步加强服务能力建设,确保基层能贷、会贷。引导大中型银行发挥技术、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强与互联网、大数据的深度融合,充分挖掘自身金融数据和外部征信信息资源,完善推广信用贷款业务。引导地方性银行把握“地缘、亲缘、人缘”优势,深耕本地小微企业市场,打造走街串户的“社区银行”,因地制宜创新信用评价方式和信贷产品。
继续与相关各方密切配合,推动优化金融服务环境。优化财税支持手段,将小微企业主贷款纳入利息免征增值税范畴,提高《金融企业绩效评价办法》中小微企业贷款的加分指标权重,改进《金融企业呆账核销管理办法》关于核销必须追责的规定,扫清尽职免责的制度障碍。优化风险分担补偿机制,继续深化银行保险合作,加大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对小微企业融资的再担保支持力度,进一步提升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的担保能力和水平。优化信用信息服务体系,加强银行与税务、市场监管、海关、发展改革等部门的信息资源对接整合,推动地方政府加快建设区域性的小微企业信用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清理规范融资相关收费项目,打击恶意逃废债行为,维护良好的金融市场秩序。
多措并举,提升能力与动力
抓专业机制建设,练好金融服务“内功”。指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和完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利率风险定价、独立核算、审批、激励约束、人员培训和违约信息通报等“六项机制”。自2017年起,按照国务院部署,指导大中型商业银行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做实组织体系、政策制度、管理技术、资源供给、产品服务等“五专”机制。在监管引导下,许多银行开展了行之有效的探索:在发展战略中将小微企业列为重点板块;立足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和特点改进授信审批流程和评价模型;为小微业务实施优惠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安排专项经费,设置单独绩效考核指标并增加权重;明确不良贷款内部容忍标准,制定授信尽职免责实施细则。
抓供给侧改革,丰富金融资源投放。建立健全多层次、广覆盖的小微金融机构体系。截至2018年末,大型银行在总行和所有一级分行成立了普惠金融事业部,发挥网点、人员、技术优势下沉服务。股份制银行共设立5147个小微支行、社区支行。大多数银行设立了小微业务专门部门或专营机构。地方性银行普遍能坚持服务地方经济和小微企业的定位,重点向社区、县域和乡镇延伸服务触角。不断创新产品、技术、模式。针对小微企业融资“短、小、频、急”的特点和“缺信息、缺信用”的弱点,在数据挖掘、信用评价、担保方式、贷款周转等方面开展创新,特别是在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上取得了突破。以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为代表的一些银行借助“互联网+”,整合行内数据和税收、工商、电力等信息资源,研发了全流程线上操作、系统自动识别风险、评分审批的贷款产品。浙江泰隆银行、台州银行等地方性银行坚持服务小微的定位,将“跑数”的数字化信息和“跑街”的社会化信息相结合,创新完善社区化的小微金融模式。浙江网商银行、前海微众银行等新型互联网银行通过智能化的风控体系和数据“画像”,批量发放小额信用贷款,有力拓展了对小微市场主体的服务覆盖面。
抓多方联动,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推动相关部门完善落实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小微企业贷款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税等优惠政策,加大对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激励力度。联合税务总局、市场监管总局开展“银税互动”和“银商合作”,指导银行利用企业纳税信息、工商年检、行政处罚等外部信息,提高获客、授信和风险管理效率。推动完善风险分担机制,鼓励开展银行保险合作,试点推广信用保险、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等业务。配合财政部设立国家融资担保基金,推动地方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立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为小微金融带来实实在在的利好。
抓监管督导,提高金融服务可获得性。坚持以信贷投放为抓手,强化监管考核,稳步提升银行业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总量。自2018年起,进一步将考核重点聚焦到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着力加强对小额分散、融资能力较弱、融资满足度不高的小微企业的融资供给。坚持量价平衡,引导银行精准核算成本收益,合理确定小微企业贷款利率目标,完善贷款成本管理的长效机制。严格规范服务收费,免除贷款不必要的附加成本。通过银行信贷供给侧增量控价的“双管齐下”,使更多小微企业摆脱对高利率社会融资的依赖,进而带动整体融资成本下降。
量增价降,取得阶段性成果
信贷供给进一步优化,融资难有所缓解。银行信贷资源进一步向小微企业倾斜。截至2018年末,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3.49万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23.81%。其中,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9.36万亿元,比年初增长21.79%,比各项贷款增速高9.2个百分点;贷款户数1723.23万户,比年初增加455.07万户,实现了此类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增速、贷款户数不低于上年水平的“两增”目标。通过“银税互动”信贷产品发放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799.89亿元,其中信用贷款余额1160.94亿元,较一季度末增长98.02%,有力支持了小微企业“以税促信、以信申贷”。银行业和保险业在小微企业融资增信方面的合作不断深化。2018年,信用保险和贷款保证保险累计帮助62.25万家小微企业获得银行贷款867.73亿元。
降利率工作扎实见效,推动减轻融资成本压力。2018年四季度,银行业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较一季度下降0.8个百分点;6家大型银行发挥“头雁效应”,主动对小微企业让利,四季度此类贷款平均利率较一季度下降1.11个百分点。续贷政策落实力度不断加大,截至2018年末,小微企业续贷余额1.2万亿元,较一季度增长20.93%。越来越多正常经营的小微企业实现贷款续期“无缝衔接”,节省了大量的“过桥”成本。
融资服务效率和质量提升,融资堵点痛点得到清除。新技术、新模式的运用有效压缩了小微企业获得融资的时间。“信贷工厂”模式整合精简授信步骤,将审批时间从2至3个月缩短至5至7个工作日。贷款“年审制”、循环授信等模式显著提升了企业用款效率。数据化风控模式通过全程系统自动处理实现了“3分钟申贷、1秒钟放款、0人工介入”。手机银行“一站式”提供企业授信额度试算、预约办贷、提款申请、支用还款等功能。配合试点取消企业开户许可工作,许多银行推广开户限时承诺服务,小微企业在办理工商登记的同时即可预约银行开户,用时平均压缩48%以上。
深化改革,推进高质量发展
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发展的外部环境更严峻,不确定性更凸显。在此大背景下,小微企业融资面临着多重矛盾。银保监会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完善监管政策,加强督导考核,丰富支持手段,优化外部环境,推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
强化逆周期调节的监管措施。牢牢抓住信贷投放重点,确保实现“两增”目标。坚持小微金融的普惠本色,在增加信贷供给的基础上,保持融资成本处于合理水平。完善差异化监管政策:研究优化监管指标,提高小微企业贷款享受风险资本优惠权重的单户额度上限;将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放宽到不高于各项贷款不良率3个百分点;进一步完善尽职免责的监管指导意见;细化监管考核,鼓励加大小微企业不良贷款核销力度。
督促银行把握有利的政策窗口,完善内部机制,鼓励基层敢贷、愿贷。做实对小微金融业务的内部转移定价、绩效考核倾斜、专项费用、人才培养等激励措施。充分把握货币、税收等政策利好,通过完善利率管理、统计核算、信贷计划等机制,将政策释放的信贷资源和价格红利转化为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细化落实授信尽职免责制度和容错纠错机制,重点对基层明确尽职标准和免责条件,为一线员工“松绑解缚”。
引导银行进一步加强服务能力建设,确保基层能贷、会贷。引导大中型银行发挥技术、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强与互联网、大数据的深度融合,充分挖掘自身金融数据和外部征信信息资源,完善推广信用贷款业务。引导地方性银行把握“地缘、亲缘、人缘”优势,深耕本地小微企业市场,打造走街串户的“社区银行”,因地制宜创新信用评价方式和信贷产品。
继续与相关各方密切配合,推动优化金融服务环境。优化财税支持手段,将小微企业主贷款纳入利息免征增值税范畴,提高《金融企业绩效评价办法》中小微企业贷款的加分指标权重,改进《金融企业呆账核销管理办法》关于核销必须追责的规定,扫清尽职免责的制度障碍。优化风险分担补偿机制,继续深化银行保险合作,加大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对小微企业融资的再担保支持力度,进一步提升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的担保能力和水平。优化信用信息服务体系,加强银行与税务、市场监管、海关、发展改革等部门的信息资源对接整合,推动地方政府加快建设区域性的小微企业信用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清理规范融资相关收费项目,打击恶意逃废债行为,维护良好的金融市场秩序。
(摘自中国银保监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