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和万事兴——第一届河南省文明家庭事迹展示

    为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省各地各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重要指示精神,广泛开展了“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活动,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文明家庭创建为载体,着力推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涌现出一大批崇德向善、事迹感人、影响广泛的文明家庭。经过基层推荐、征求意见、媒体公示、专家评审等程序,评选出50户第一届河南省文明家庭。
  1.郑州市薛荣家庭
  积极承担照顾双方老人义务,在大家庭设立子女教育资金,评选最美媳妇、最美儿女,实施“精准扶贫星空计划”,面向贫困地区、贫困家庭推出免费技能培训,承办“圆方圆梦大行动”,组织帮扶活动达400多次,累计帮助数万余人次。
  2.郑州市李银妞家庭
  这是一个舍小家为大家的英雄家庭,儿子是飞行中队长,壮烈殉国;孙子沈战东,因劳累过度晕倒,光荣牺牲在工作岗位上。一门两忠烈,卫国保太平。四世同堂,母贤子孝,婆媳亲如母女。
  3.郑州市梅竹家庭
  坚持照顾邻居孤寡老人陈学勤整整10年。20多年来慰问官兵、关爱儿童、帮难扶困。成立了管城区“文明市民爱心热线”,先后帮助困难家庭1000多户,解决困难10000多个,创办了全国首例“邻居节”活动,成立文明志愿者小分队。
  4.郑州市耿传忠家庭
  恪守孝道,夫妻恩爱,教子有方,热心公益。爱人为老人洗澡、洗脚、理发、剪指甲,在单位和街坊邻里中是出了名的孝顺。夫妻向省内外灾区捐献钱物达2万余元,常年资助2名贫困地区的学生读书,经常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
  5.开封市王素花家庭
  王素花带领下岗的儿子、媳妇二次创业,创办以刺绣为主的工艺美术厂,在美国芝加哥成功举办“中国宋绣展”。开办刺绣技术培训学校,免费培训贫困地区农村女孩和城市下岗女工。创办开封市兄弟宋绣有限公司,帮助残疾人再就业。
  6.开封市李允明家庭
  家庭自费创办明心文化书屋,成立关爱留守儿童“爱心家园”。夫妻同心先后照顾了360多名留守儿童,帮助17名大学生完成学业,接待40余万人次到书屋学习和查找资料。
  7.洛阳市潘丹勇家庭
  丈夫创新进取,妻子相扶相助,帮助设计警民联系钥匙链,发明校园安全棋和社区安全棋,获得两项国家专利。创办了失物招领中心,义务为群众找回钱包2256个,现金11万余元。坚持照顾辖区的几位老人,多次参加义务献血。
  8.洛阳市刘小利家庭
  刘小利在南留村教学点工作已有16年,丈夫刘国营“追随”刘小利来到教学点,成为一名全科小学教师。夫妻的坚守和辛勤呵护,使教学点面貌彻底改观,并连续3年在全镇教学点统考中获总评第一的好成绩。
  9.洛阳市金相超家庭
  一直秉承家训家风,全家16口人同吃、同住、同劳动,收入由家里的长辈统一支配。婆媳关系融洽、兄弟手足情深、妯娌相互关照、孩子活泼可爱。
  10.平顶山市李美萍家庭
  李美萍本人是重度小儿麻痹症患者,在信访部门工作20年来,接待来访来信来电,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丈夫去世后独自照顾年幼女儿。1999年与现任丈夫乔文生相识相知、相亲相爱。2012年,现任丈夫冒着生命危险救起一名落水儿童。
  11.平顶山市张辉家庭
  和睦相处、尊老爱幼,对患脑梗塞并留下后遗症的父亲,竭尽全力看护治疗,进行心理疏导。逢年过节,来回奔波看望在老家的老人。组织了“天使之心”故事屋,每晚给校园里的小朋友们读故事。
  12.安阳市秦松山家庭
  秦松山常年在工地,妻子李保芹孝敬老人、抚养孩子,营造温馨和美的家,给行动不便的婆婆喂饭穿衣,子女教育有方,对家中长辈礼貌有加。夫妻俩热心公益,为社会捐款捐物累计超百万元。
  13.安阳市李翠利家庭
  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自费创办零门槛借阅微光书苑,投入近20万元,募集图书十万余册,发展、推广不同形式零门槛借阅合作点30余家,累计推广阅读13万余人次。
  14.安阳市周爱民家庭
  30多年来,夫妇二人白天在工地操劳,晚上在医院守护生病的父亲,常年照顾植物病人的岳父、年老痴呆的岳母、精神失常的妻弟及先天智商低下的儿子,担负着两个家庭老少14口人的生活。
  15.鹤壁市张彦光家庭
  夫妇都是警察,他们把家搬到了警务室——“彦光警务室”,首创了“爱心护学岗”,开展“代理妈妈”活动,每次执勤结束,他们都会把校门口留下的孩子带回警务室的“家”。
  16.新乡市李江福家庭
  李江福在外忙事业,妻子郭巧云当好“贤内助”。2007年底,因业主拖欠工程款造成工人工资无法兑付,李江福一家将自家两套房产变卖抵押给工人发工资。全家累计为地震灾区、贫困山区、困难群众等捐献钱物186万多元。
  17.新乡市买世蕊家庭
  买世蕊热心公益,在公益事业上支出300余万元。几十年来与50多位孤寡老人母女相称,长年相伴;自费为300多名贫穷山区女童和留守儿童开办“世蕊爱心班”,资助她们到高中毕业;经她牵线搭桥,千余名下岗女工重新上岗。
  18.焦作市杜雪娥家庭
  杜雪娥家庭四世同堂,形成了优良家风和严格家规。家庭设立了“清雪堂关爱基金”,资助社会贫困学生和弱势群体。家庭经营的公司中,安置了上百名下岗职工;设立孝道奖,捐款资助环卫工人;开设国学课程、为贫困学生减免学费。
  19.焦作市杜志永家庭
  杜志永家庭三世同堂,20多口人同住一个院,同吃一锅饭,全家人共同参与经营以治疗肝病为特长的中医“大宅门”。送医送药、扶危济困是一家人的常态。杜家人有十余人坚持义务献血,共计献血达2.5万毫升。
  20.濮阳市宋丽萍家庭
  宋丽萍19年如一日爱心奉献,共献血1.2万毫升,还为患白血病男孩捐献造血干细胞。省吃俭用资助贫困家庭,成立了“宋丽萍爱心志愿服务队”,人员已发展到2600多人,丈夫和女儿都是志愿服务队成员。
  21.濮阳市杨明锋家庭
  杨明锋家庭坚持义务照顾牺牲同事的母亲29年,为老人撑起了一片晴空,使孝亲助老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到弘扬。
  22.许昌市李勇家庭
  李勇不仅爱岗敬业、忠于职守,而且爱护亲人,勇于担当。父亲、岳父、母亲3位老人先后身患重病,作为这个“421家庭”的顶梁柱,他勇挑重担、尽孝尽责,用孝心撑起了两个家。
  23.许昌市沙闪闪家庭
  这是一个四世同堂的家庭。作为沙家牛肉第五代传承人的沙闪闪,经常带着亲手做出的健康美味食品和动人的歌声,慰问留守儿童、驻许部队、抗战老兵、特困户,向社会各界倾洒爱心。
  24.漯河市胡彩丽家庭
  胡彩丽是一位普通的农家女,20多年来,她用善良之心孝敬亲生父母、养父母、公公婆婆和丈夫的继母等7位老人。丈夫李卫华勤奋工作,两个孩子体贴父母,主动帮助做家务。
  25.三门峡市孙秋亮家庭
  22年如一日,孙秋亮无微不至地照顾年迈多病的双亲。多年来养成“三个习惯”:下班回家先做饭;每逢周末为双亲洗澡;面对老人的需要不说“不”。孙秋亮全家人还经常到福利院看望孤寡老人,积极投身社会公益活动。
  26.南阳市范书勤家庭
  70多岁的范书勤投巨资开发荒山,资金大部分靠在外工作的五个子女及老两口的退休金,努力把荒山变成生态林地。
  27.南阳市杜广云家庭
  杜广云半身瘫痪,24载坚持教书育人,妻子李正洁背着丈夫义务助教。这所坐落在豫西南偏远深山沟里的小学,被誉为“背在媳妇脊梁上的山村小学”。
  28.南阳市姚海军家庭
  姚海军的妻子患上严重肝病,急需肝脏移植,他捐出自己65%的肝脏救治生命垂危的妻子。
  29.南阳市山巧丽家庭
  夫妇同是优秀社区志愿者,组建“夫妻警务室”,热心服务辖区群众,及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先后救助流浪走失人员30余人,帮扶困难群众26户。③4
  30.商丘市蔡红杰家庭
  四世同堂的大家庭,注重以自身家风传承的做法传播正能量,创办了全国首家以家风传承为主题的家庭艺术馆,提炼出大家庭“本分、节俭、勤奋、敬业、团结、助人”的12字家风格言,编写《家风传承让生活更美好》一书。
  31.商丘市宋静家庭
  宋静从事护理工作36年,成立了河南省医疗机构中的第一支中国南丁格尔志愿服务总队柘城县人民医院分队,每年开展志愿服务50多次。义务照顾两位孤寡老人,是两个留守儿童和一名孤儿的“代理妈妈”;每月义务到边远乡镇义诊,先后为灾区、困难职工和贫困患者捐款5万余元。
  32.商丘市王飞家庭
  夫妻俩同时加入中华骨髓库,2014年2月成功为杭州白血病患者捐献骨髓。两人一直热心公益事业,一起义务献血10多次,献血的总量达到3000多毫升。
  33.信阳市杨光家庭
  杨光夫妇先后将家中遭遇变故的三弟、四弟家的子女接到自己家抚养,悉心教育,27年来照顾了包括自己儿子在内的8个孩子,培养了6个大学生。大哥因事故丧生,杨光把没有经济来源的大嫂接到家中共同生活。
  34.信阳市张树国家庭
  25岁的独子意外身亡,张树国夫妇化大恸为大爱,将儿子的器官无偿捐献,让3个濒临绝望的家庭得以“重生”。张树国在外打零工,妻子在家悉心照料年迈的老人。
  35.周口市王梅荣家庭
  王梅荣独自一人含辛茹苦养育5个子女和5个未成年的婆家弟妹,悉心伺候公婆。晚辈在她影响下自强自立,先后培养出了1名博士、5名硕士和9名本科生。
  36.周口市郭云堂家庭
  这个大家庭共有45人,组织成立了“孟母助学基金会”,每年拿出20万元,创办了“四儿”(即孤儿、单亲儿、残疾儿、特困儿)救助学校——沈丘县付井镇东方学校,先后招收91名学生。
  37.驻马店市赵小参家庭
  赵小参照顾公婆去世撇下的5个弟弟妹妹;帮助二弟、三弟、四弟盖了新房、办了喜事。她还收养了两个侄子,被弟妹们亲切称作“嫂娘”。
  38.驻马店市刘久毅家庭
  刘久毅30年如一日照顾岳母,直到岳母90岁去世;40年来每年都去看望恩师,陪恩师检查身体;二女儿刘子睿组织动员捐款13万元,帮助在外地打工摔成植物人的河南老乡,还通过法律渠道帮他们讨回治疗费30万元。
  39.济源市史传武家庭
  史传武妻子患病成为植物人,母亲下肢瘫痪。全家人悉心照顾亲人日常起居,分工合作,10余年的坚守,“孝、爱”在父、子、孙辈间传承。
  40.巩义市叶顺利家庭
  家里长辈关爱晚辈,晚辈孝顺长辈,四世同堂,三代婆媳关系融洽,家庭和睦。叶顺利将年迈独居的叔父接至家中,一养就是12年。叶顺利夫妇还长年帮扶村里家庭有困难的村民。
  41.兰考县代玉建家庭
  建立村文化站,联系村小学教师在文化广场教大伙儿学唱《慈孝曲》等孝义和爱国歌曲,妻子和孩子主动编排广场舞,讲解孝文化,用文明思想教化村民行为高尚、爱家爱国。
  42.汝州市张玉梅家庭
  张玉梅悉心照顾公公20多年。坚持“立德、诚信”经商原则,向社会捐助300多万元。积极参加“光彩助学”活动,帮助30多名寒门学子圆了大学梦想。
  43.滑县王淑香家庭
  成立了滑县第一家公益组织“仁和书院”。悉心照顾双方父母,将无人抚养的侄子接到家中一起生活。救助两名家庭贫困的孩子直至考上了高中。
  44.长垣县王雨田家庭
  王雨田夫妇工作认真,多次被评为优秀工作者。儿子王大海成立了“长垣县爱心助学会”,在扶贫济困助学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孙子好学上进,乐于助人。
  45.邓州市薛志根家庭
  薛志根家四世同堂,是拥有20多人的大家庭。薛家一直遵循“治家严,家乃和;居乡恕,乡乃睦”的良好家训。坚持召开家庭会议,使良好家风得以代代传承。
  46.永城市王峰家庭
  王峰双下肢残疾,妻子不离不弃。成立永城市“三峰”残疾人爱心服务站,对待残疾人和贫困人总是有求必应,帮扶贫困大学生200余人,捐助800余万元。
  47.固始县罗海涛家庭
  罗海涛从不因照顾家庭而影响工作,生活上他是个好儿子好丈夫。他默默承担起所有家务,孝敬老人、养育孩子,夫妻互敬互爱,被称为模范夫妻。③4
  48.鹿邑县宋冬梅家庭
  丈夫带病打工挣钱,宋冬梅十几年如一日照顾偏瘫在床的婆婆。她做两份保洁工作,还承担村里的妇女工作。全家人都积极参与公益事业,村里修路、挖下水道、打扫公共卫生,他们都积极参与。
  49.新蔡县魏金山家庭
  魏金山创办了一所留守儿童学校,先后免费抚养孤儿14名,照顾减免贫困学生学费、生活费1826人次,金额超50万元。10多年来,坚持给校园周边的5个乡镇敬老院257位孤寡老人送去爱的温暖。
  50.省直周书文家庭
  在父亲母亲岳父长期患病期间,夫妻一起赡养老人、培养孩子。以勤俭为家风代代相传,为家乡的希望小学捐赠6万元,多次资助贫困学生、为灾区捐款。
  (河南日报记者 陈小平李凤虎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