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简介
某不法团伙通过短视频平台大量投放“免费试住五星级康养社区”广告,视频中展示豪华养老公寓、专业医疗设施,宣称“预存5万元成为VIP会员,每月享800元养老补贴,3年后本金全额返还”,并强调“政府扶持、名额有限”。工作人员通过微信主动添加老年用户,以“限时优惠”制造紧迫感,同时推出“推荐亲友入会可获千元奖励”的拉新机制。李奶奶在社区微信群看到邻居分享后,不仅自己投入15万元,还动员8位老友参与。半年后,该团伙注销所有社交账号,APP无法登录,涉案金额高达千万元,众多老年人血本无归。
二、案例分析
(一)话术陷阱:精准直击心理弱点
1. 虚假承诺与超高收益:承诺年化收益率达10%以上,远超市场合理水平,利用老年人对养老资金增值的迫切需求,以“保本高息”为诱饵,掩盖非法集资本质。
2. 权威背书与紧迫感营造:虚构“政府扶持”身份,借助短视频和微信聊天强化可信度;通过“名额有限”“最后3天”等话术,迫使老年人在信息未充分核实的情况下仓促决策。
3. 社交裂变式传播:利用熟人社交网络,以“推荐返利”鼓励受害者发展下线,将亲情、友情转化为诈骗工具,加速骗局扩散。
(二)渠道漏洞:新媒体成犯罪温床
1. 短视频平台的流量助推:算法推荐使虚假广告精准触达目标人群,精美的视频画面和“用户见证”进一步降低老年人的防备心理。
2. 微信私域的隐蔽性:通过一对一沟通和微信群聊,不法分子以“贴心服务”包装诈骗行为,形成封闭的信息茧房,阻碍受害者获取真实信息。
3. 非正规APP的监管盲区:未上架的APP无需审核即可安装,资金交易多通过第三方平台或虚拟账户完成,增加追踪难度和维权成本。
三、风险提示
守护养老钱,就是守护晚年幸福,理性投资方能老有所安,老年消费者在选择时要做到三看三不,筑牢防骗防线:
1.看收益:牢记“收益越高,风险越大”,对年化收益率超过6%的养老项目保持警惕,拒绝“保本高息”承诺。
2.看资质: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核查企业经营范围,确认其是否具备金融业务资质;警惕虚构的“政府合作”“官方认证”。
3.看渠道:仅通过正规应用商店下载APP,不点击陌生链接;对微信群、短视频中的投资信息多方核实,避免轻信熟人推荐。
4.不轻信:不被“免费体验”“限时优惠”等话术诱导,拒绝在未了解详情时转账。
5. 不冲动:重大投资决策前与子女、专业人士充分沟通,或拨打12345政务热线咨询当地金融监管部门。
6. 不参与:远离“拉人头返利”的投资项目,避免因小利卷入违法活动。
来源:新华保险焦作中支